English

自然课要培养“看”“说”能力

2000-02-02 来源:光明日报 刘会杰 我有话说

自然课堂教学中的“看”即观察。观察能力是人们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持久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,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能力。只有启发学生主动地观察,才有可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观察的机会。

现行自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,它是最好的直接观察内容,教师应充分利用、精心设计这些实验,它对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,启迪学生智慧,培养思维及概括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。

首先,它能使学生利用全部感观,全面细致地了解自然事物的属性,是自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。要引导学生亲自观察、研究身边事物,从而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。例如《水和空气》,它们的气味、味道、透明度、状态等;岩石的颜色(包括花纹)、颗粒的大小、结构、硬度、遇盐酸的反应等,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验边操作边观察,利用感观亲自体验,这样看得多、看得广、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发展。

第二,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,把抽象的东西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。由于时间、空间的限制,有的事物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,我们可通过模型、仪器、录音、录相、微机等手段展示抽象事物。例如地震情景、鱼的孵化过程,小鸟的孵化过程等。

通过仪器观察,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、技巧,发展逻辑思维能力。如用显微镜观察细胞,用太阳高度测量仪测量太阳高度等。

第三,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无论是演示还是学生实验。都是有目的的假设——验证——结论的过程,此过程无疑是一个操作、观察、思维、推理的过程。

在每次观察后,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是怎样观察的、把发现的东西如实地描述出来,互相交流,加深对观察事物的了解,尽管学生的描述不是全面的,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,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、思维能力等限制,不可能一下子就很准确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概括出来,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,爱护学习积极性,要多给予引导和鼓励,凡是学生回答意思接近的,教师就应给以肯定,通过讨论,大家都说,完善最理想的说法。尤其低年级学生,对观察的描述,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,他们对于观察的事物,常常是直观的形象的,外部特征或属性的概括,更多的是运用“直观——语言概括”,所以教师对学生观察后的描述要启发和引导,让他们及时发现观察遗漏的东西,还有哪些没有注意到或忘掉了哪些等等,促使其重新细致全面观察。

(河北省乐亭县毛庄乡[口孛][土它]小学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